□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
□ 王丹青
出生于湖北黄冈的刘小彩,曾对大海充满了浪漫的向往。直到1996年的8月,刘小彩被分配到山东长岛县(今长岛综合试验区)砣矶中心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,如愿见到了大海。
可晦涩难懂的胶东方言,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,还有随着风浪摇晃的船只,像一只沉重的摆锤,一度砸碎了这个南方姑娘对大海的幻想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刘小彩留在了这座位于黄渤海交界线的海岛上,一待就是27年。
“相比陆地的大医院,这个小岛更加需要我,乡亲们更加需要我。”刘小彩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。
随叫随到的“小刘大夫”
回忆起刚上岛的那段时间,刘小彩坦言,自己也曾想过放弃。“当时确实想调走。我凭什么要待在这样的地方?我要在这里待多久?”刘小彩告诉记者,最初,卫生院的环境很艰苦,宿舍门窗破旧不堪,冬天外面飘大雪,里面飘小雪,刘小彩只得把窗户糊上厚厚的硬纸板。吃饭也是一件难事,常常咸水就着饼干或一碗泡面就是一顿饭。
“坚持了一个多月,直到把自己吃得连说话的劲都没有了。”不仅如此,海岛上交通不便,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转送病人,刘小彩和同事只能乘坐小渔船“乘风破浪”。那是2003年的一天,一位患者在船上出现了心脏骤停,刘小彩一边给患者做心脏按压,一边强忍着风浪颠簸带来的不适感。
最终,瘫倒在甲板上的刘小彩被船长背回了船舱,“听说还差点儿被浪打进海里”。
可就是这样危险的环境,却让刘小彩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。砣矶岛交通不便、医疗条件有限,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,刘小彩明白,生活在岛上的人们需要她。
就这样,刘小彩成了海岛上全年无休、随叫随到的“小刘大夫”。
“到群众最需要我的地方去”
2006年2月,怀孕2个月的刘小彩做出了一个选择——到山东最北端的北隍城岛支援医务工作。
“其实,北隍院长起初是不看好我的,在院长眼里,我是一个自身都需要照顾的孕妇。”不仅是院长,最初,连岛上的居民也不信任这个大着肚子的陌生大夫。刘小彩告诉记者,当时有位大娘卧病在床,需要在家输液一个星期,可大娘家的大爷信不过她,这让刘小彩心里很难受。
为了打消居民的怀疑,那段时间里,每天清晨天刚亮,刘小彩就挺着大肚子到大娘家出诊,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老两口终于被她打动,还隔三岔五给刘小彩送去饺子和花生米。
“姑娘,多吃点花生米,对胎儿好。”“姑娘,你肚子不方便,快坐着打针。”“姑娘,这是俺给你准备的孕妇服,你试试看合不合身。”
在北隍的那些日子里,一句句曾经晦涩难懂的方言向刘小彩传递着一颗颗最朴素的真心。“我知道,我不仅仅要留在这里,我还深深地爱上了长岛,我的人生坐标,就定位在了这个大海深处的小岛。”
扎根北隍城岛的这一年,她开展了头皮针穿刺技术,为当地解除了小儿穿刺的困难;指导院内医技人员进行插管、洗胃等操作,挽救了多条生命。也是在这一年,刘小彩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并在2008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
“健康守护神”是这样炼成的
2012年12月的一天凌晨,刚刚结束了一夜抢救工作的刘小彩正准备下班时,医院收治了一名骑自行车摔伤的患者。出于职业的敏感,刘小彩为患者处理了皮外伤后,又进行了B超检查。果然,患者存在脾破裂的危险。“那天正下着暴雪,没有船、没有飞机,无法转院。”刘小彩不敢离开,直到傍晚才把患者安全转送到上级医院,而刘小彩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吃东西。
回首在海岛上的27年,刘小彩去过最远的岛、坐过最晕的船、熬过最冷的夜。为了方便帮助更多的人,她一次次主动把电话留给群众,一次次为群众上门服务。在群众眼里,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,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她帮忙,渐渐地,她成为小岛上的“健康守护神”。
可只有刘小彩知道,要想实现自己“为海岛人民解除病痛”的梦想,仅有一颗医者仁心是远远不够的。“医者光有高尚的医德不行,还要有救死扶伤的业务水平。”2008年,刘小彩参加了山东省“360工程”技术骨干培训,进行了为期一年的B超进修学习。
回岛后,她身兼两职,护理、B超岗两头跑,“哪里需要上哪里”。作为医院里唯一的B超大夫,除了临床B超诊断外,她还承担着全岛老年人、妇女儿童、慢性病人、特殊家庭、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健康查体工作。在她的帮助下,不少患者因及时检查得到了有效治疗。2019年,刘小彩先后被评为“烟台市巾帼建功标兵”,还被授予“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
作为医生,刘小彩将救死扶伤视为己任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刘小彩说:“我的初心就在艰苦的海岛,就在人民群众需要我的地方;我的使命,就是为海岛人民解除病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