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稿:心理学院,党委宣传部 | 审核:罗文伟,刘永礼 | 发布:2025/02/14
孙俊才,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中共党员,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,文化学博士后,美国富勒心理研究生院访问学者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。兼职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,山东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、山东省心理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曲阜师范大学教师心理健康中心主任,教育部高等学校评估专家”等。担任《心理科学》、《Current Psychology》、《Frontiers in Psychology》等多个杂志审稿人。

扎根中国大地
深耕文化沃土
“在所处的生态环境中,心灵应如何运作才能让生活变得美、善又合乎情理?”这既是个体意义上的,又是国家和人类意义上的。从东西文化比较的视野来看,从情感出发建构文化逻辑和社会规范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点,这一特点有助于自然情感在文化的滋养下获得多方面的提升和转换。我基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心理学发展的趋势,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,论证了中国文化以德行出发,提升并转换情感的智慧,以及在人际互动中,通过建构情投意合的关系状态,以最大化地发展共享心智的积极作用。理论研究结果发表在《南京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2016,2018》。
我们团队采用现代心理学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,揭示了“情深而文明”的中国文化理想下心灵发育的积极作用,从个体发展层面上,为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提供了研究证据;从文化心理学层面上,证明了中国德性文化智慧的优势,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,提供了积极参考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《心理学报》(心理学科TOP期刊)、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》(SCIE一区)、《Current Psychology》(SSCI二区)、《心理科学》(CSSCI前50%)等杂志。

深化教研融合
培育卓越英才
我从事本硕博三个学段的课程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,在工作中,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”的谆谆教诲,勇于担当,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处,通过科教研的有机融合,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,充分激发学生的学术追求,培育学生知识共享的学习习惯,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,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在我的指导下,3名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;5名研究生考取心理学科评估A类学校的博士研究生;20多名研究生考入山东农业大学、齐鲁工业大学、山东省教育研究院等高等教育单位工作,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;10多名研究生在《心理学报》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》《Current Psychology》《心理科学》《心理发展与教育》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杂志发表论文。

积极参与实践
竭诚服务社会
把专业知识融入社会服务,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发展,一直是我的人生追求。为了有效践行这一追求,通过30多年的学习,我从“发展与教育心理学(博士学位)、情感社会学(翻译著作2部)、情绪病理学(翻译著作2部)、中国文化学(博士后)”等方面实现了知识结构的相对完备,对心理健康多重要素的相互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,从大健康的视角,为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储备。
自2011年,我指导学生通过心灵花园平台,在济宁福利院儿童中心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。同时,通过学术会议、教师培训、专家督导等方式,提升教师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文化素养,提升家长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技巧。我兼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山东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、山东省心理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,为推动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建言献策,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。

新的时代,当从中国文化自信中,生长出自信且美好的心灵,实现中华文化创新发展。愿与诸君共勉。